这座公园怎么建?听听他们怎么说……
如何保护好、传承好长江文化?怎样建设好长江国家文化公园(马鞍山段)?
深度挖掘长江文化底蕴价值
胜地因一人而名世。
▲ 凌家滩07M23号墓 资料图
中国社会科学院荣休学部委员、考古研究所原所长,中华文明探源工程首席专家王巍认为——
古国时代第一阶段的代表——凌家滩遗址(距今5500年的中心城邑)是一段非常重要的存在,它也是长江下游巢湖流域迄今发现面积最大、保存最完整的新石器时代聚落遗址,该遗址面积约140万平方米,由外壕、内壕构成防御设施,由大型建筑基址、祭祀区、公共墓地、居住址构成遗址。
长江文化促进会理论与政策研究专业委员会主任、武汉大学国家文化发展研究院院长傅才武认为——
马鞍山段是长江国家文化公园的重要组成部分,打造长江国家文化公园马鞍山样板段,既具有历史的基础,又具有当代的区位优势,既有重要意义,又具备可行性、现实性。
而且,加快推进长江国家公园(马鞍山段)建设,能够把历史文化资源和当代发展目标和需求以及当代发展的经济基础,在这一平台实现互惠共赢,完成经济发展和当代文化建设与历史文化资源的有效对接,打造出马鞍山向外传播的鲜明形象符号。“此次论坛活动在全国范围内产生了很大影响力,也让大家看到,马鞍山市委市政府在长江文化的传承发展和保护、长江国家文化公园建设上的自觉性、主动性。与此同时,这一自觉的行为所产生的文化影响力、注意力资源又有利于马鞍山地方经济以及地方文化的建设。”
在傅才武看来,当前,文化和经济高度融合,经济的发展会支持文化的传播和繁荣,文化的繁荣会反哺经济社会的发展。
▲ 第二届长江文化论坛 资料图
推进包括长江国家文化公园在内的五个国家文化公园建设,目标是集中打造中华文化的重要标志,凝练一批具有长江文化、中华文明代表性的文化标识。
打造长江文化标识,需要处理好物质与精神、区域与整体、历史与未来三个特征维度的关系。
在第一对关系中,物质层面是指能提供具象的标识,比如各类遗址、遗迹等,精神层面则强调提供价值的认同,例如长江沿线的许多非物质文化遗产,这些都构成了我们优秀的传统文化。傅才武认为
长江国家文化公园,是结构性的国家文化建设机制,同时包含生态系统、经济政治共同体、文化管理制度创新三个层面。
他建议,马鞍山在保护好利用好凌家滩等独具特色的长江文化遗产的同时,开发利用好这些文化遗产,积极通过推动文旅融合、建立新的文旅消费场景,实现其现代价值转化,并以此来推动经济社会的发展和转型。▲ 凌家滩国家考古遗址公园 资料图
宁志中表示
八百里皖江是长江重要的组成部分,皖江文化、江淮文化同样是长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在建设长江国家文化公园、打造长江文化标识过程中,安徽应该有所作为。
安徽具有十分丰富的文化资源,应该多维度、深层次地研究发掘,并进行系统梳理,从中华文明高度和长江文化视野,突出皖江文化地位、凝练皖江文化特色。
具体到马鞍山,这里紧邻长江,历史上曾是吴楚交汇之地,也是吴文化和楚文化相互影响、相互传播交融的一个结合点,这可以成为马鞍山在打造长江文化标识过程中的一个思考方向。凌家滩上,采石矶畔,马鞍山这片古老而又年轻的土地上,一幅壮丽秀美的长江画卷正在徐徐展开,新时代“长江之歌”旋律激昂!
编 辑 / 史芳俊 校 对 / 戴国文